1.北宋蔡襄《茶录》
《茶录》是继《茶经》之后又一部有影响的茶学专著,由宋朝茶学家蔡襄作于宋皇佑年间(1049~1053年),后人称其为“稀世奇珍,永垂不朽”。
《茶录》全书分上下两篇。上篇主要从茶色、茶香、茶味、点茶以及保存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。蔡襄认为“茶色贵白”,而饼茶多以“珍膏油其面”,因此会有青黄紫黑不同的颜色。当时制作贡茶的人为了使茶叶的香气更加浓郁,往往在其中加入少量龙脑。在蔡襄看来,这样做不但无益于增添茶香,反而会“夺其真香”。依照这种说法,茶叶中不宜加入“真果香草”,否则会掩盖茶的真香。他对茶味的论述是“以甘润为上,苦涩为下”,并且从多方面论述了影响茶味道的因素,其中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,如果泡茶的水不够甘甜,就会影响茶的味道。储存茶叶的环境“宜温燥而忌湿冷”,这样茶叶才能保持其本来的色泽和味道。
下篇主要论述茶器,包括茶焙、茶碾、茶盏、拭盏布等。他认为茶盏“以雪白者为上,蓝白者不损茶色,次之”,饮茶前后,应该用细麻布擦拭茶盏,不宜用其他材质。
蔡襄的《茶录》问世后对福建茶业的推广起了巨大的作用,可以说,福建茶的闻名与他的这本《茶录》是密不可分的。
2.北宋黄儒《品茶要录》
《品茶要录》是针对福建北苑茶风盛行后的弊端而作。因茶事兴盛,茶民、茶商为了个人利益,掺杂使假,混乱市场,导致茶品标准不一、色味难辨,正如黄儒在所言:“建安之茶,散天下者不为少,而得建安之精品不为多,盖有得之者亦不能辨,能辨矣,或不善于烹试,善烹试矣,或非其时,犹不善也。”
《品茶要录》成书于1075年前后,全书约1900字。作者提出了10种制茶技艺上的缺失:一是采造过时,则茶汤色泽不鲜白,及时采造的茶叶冲泡的茶汤色鲜白;二是白合盗叶,鳞片、鱼叶等掺入茶叶后会使茶味涩淡;三是入杂,阐述怎样鉴别掺入的其他叶片;四是蒸不熟;五是过熟;六是焦釜;七是压黄;八是渍膏;九是伤焙;十是辨,通过叙述相隔很近的壑源、沙溪两块茶园,其茶叶品质却相差很大,来说明自然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。最后,作者提出:芽细如麦、鳞片未开、阳山砂地之茶为茶中精品。其中,此书在论及焙火过急、过焦对茶叶品质的损害等问题时尤为精辟,如“茶民不喜用实炭……欲速干以见售,故用火常带烟焰。烟焰既多,稍失看候,以故熏损茶饼。”这一论断至今仍是不刊之论。
3.北宋赵佶《大观茶论》
《大观茶论》成书于大观元年(1107年),共分二十篇,详细记载了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、采摘、制作、品质以及斗茶等情况,其中以“点茶”论述最为精辟。可以从中看出当时我国茶业的发展概况以及制茶技术的情况,是研究当时有关茶业的珍贵的历史文献。
4.明代许次纾《茶疏》
《茶疏》全书约6000字,成书于万历二十五年(1597年)。许次纾作为浙江人,对绿茶的产制非常熟悉,因而他在书中对炒青绿茶做了详细介绍,深入地论述了产茶和采制等方面的知识,与前人相比有很大进步。
《茶疏》中还对饮茶的境界做了相关论述。许次纾认为饮茶的境应该是“心手闲适”,作字、观剧时都不适合饮茶。品茗的天气应是“风日晴和”或是“轻阴微雨”,大雨雪的天气不适宜。“鼓琴看画,夜深共语,明窗净几,洞房阿阁,宾主款狎,佳客小姬,访友初归,小桥画舫,茂林修竹,课花责鸟,荷亭避暑,小院焚香,酒阑人散,儿辈斋馆,清幽寺观,名泉怪石”是最适宜品茗的境界。直至今天,人们都会按照许次纾的描述进行布置,足见其定义的中国式茶境对人们影响之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