煮茶,即直接采集茶树的生叶或干茶,投于水中煮好饮用,是我国唐代以前最普通的饮茶法。此法源于人们将新鲜茶叶和黑芝麻、桃仁、瓜子仁等配料,加盐一并煮粥或将新鲜茶叶与椒、姜、桂、薄荷或陈皮等配料,一并煮汤。因此,最初的饮茶确实是将茶“青菜不当萝卜”,将茶叶煮煮,和煮菜汤差不多。
之后由于一批文人饮茶,使饮茶有了文化的色彩,饮茶渐渐走向时尚,走向高雅,使得茶和菜汤划清了界限。唐代时,茶叶制作工艺日渐发展,饼茶、散茶的品种越来越多,并成了馈赠他人的佳品。于是人们在煮茶时不再加香料,而是先将茶叶置于火上烤热,等到晾凉后再捣碎磨成粉末。与此同时煮水,等到水将要开的时候放入少许盐,用筷子搅拌并放入茶末,然后将一瓢热水倒入阻止其沸腾,这时粗渣沉淀,细末浮于上面,保持茶之香气。浮在水面的细末称为“华”,即茶之精华,就喝此精华与茶汤。另外,当时还出现了用蒸青法捣焙加工制成的紧压固形绿茶,使茶叶的香气及品质都得到了改善。
煮茶法在唐代之后就不再是主要的烹茶方法了,仅盛行于少数民族地区。直到今天,藏族、蒙古族、维吾尔族、回族等少数民族仍然在使用煮茶法。
唐代以前,人们通常都采用煮茶法。
唐代以前,人们通常都采用煮茶法。